贺州市平桂管理区黄田镇卢屋村是一个“陶瓷村”,制作手工陶瓷已有几百历史曾经,这里陶瓷作坊林立,所产的陶瓷排水管、弯管、烟囱、水缸等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及东南亚一带,后来由于历史原因,这个产业消失了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,这里的手工陶瓷业又兴旺起来如今,面对现代陶瓷产业的竞争及塑料等替代品的双重压力,手工作坊面临被淘汰的危机。
这门古老的手艺将何去何从?曾经的辉煌不再一间简陋的工棚、几堆瓷泥、几样简单的工具、一排黑黝黝的瓷窑,构成了卢师傅的手工制陶作坊作坊主人、近六旬的卢师傅告诉记者,自从分田到户后,他就在家附近的地方搭起棚子,开始了手工陶瓷制作。
当时,村里像这样的作坊有几十家传统的手工陶瓷,生产一件产品,必须经过踩泥、沤泥、压泥、脱胚、晾胚、上釉、装窑、烧窑、出窑等一系列工序,大约需要一个月左右如果遇上雨季,瓷胚晾不干的话,一个半月都出不来产品除了踩泥需借助水牛外,其他的全都是纯手工操作卢师傅说,现在的轻人不愿意学这门手艺,嫌这活太累太脏――“踩泥两腿浆,脱胚两手泥,烧窑满脸黑”,而且挣钱少“拿排水管来说,上世纪代初,一支管卖2元钱,可以买到一斤多猪肉而现在猪肉已涨到30元一公斤了,同样的管才卖5元钱”卢师傅无奈地说,“制作一支管的成本加起来将近3元钱,我和老伴每辛辛苦苦,才挣两万元左右,而我的孩子去村里的大陶瓷厂打工,每人月收入有两三千元”过去,卢屋村曾经家家有陶瓷作坊,每天客商云集,以致村口都形成了自发的集市但那远去的辉煌,恐怕只作为记忆存在老人的脑海里了。
现代陶瓷企业挤占手工作坊生存空间据村委主任刘振优介绍,卢屋村除手工陶瓷作坊外,还拥有10多家具备一定规模的陶瓷生产厂家,生产日用、卫生、园林、建筑等瓷器80多个品种,产品畅销湖南、广东、河南、福建、云南等地,并出口远销东南亚等国家,产值近亿元,利税近1000万元3000多当地农民成为产业工人,月均收入2000元左右与红红火火的现代陶瓷厂相比,传统的手工陶瓷作坊生产出的产品技术含量不高、质地粗糙,加上生产成本上升,利润很低,生存空间已是越来越小距离卢师傅的作坊不到300米,是新村新鹏陶瓷厂记者看到,该厂的现代化厂房里,是用天然气烧制的全自动瓷窑,这边把瓷胚放进去,从那头出来的就是陶瓷产品了为了投资这条生产线,老板花了200多万元那些沿袭“牛踩人捏柴火烧”传统工艺的手工陶瓷作坊,如何与这些现代化的陶瓷生产厂家抗衡?手工陶瓷出路在何方生产成本不断增加、利润空间不断缩小、手艺传承后继无人,黄田镇手工陶瓷产业是否已到了寿终正寝的地步?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话,那么,他们的出路在哪里?“随着经济的发展,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就显得越发重要”平桂管理区党工委书记韦升安说,手工陶瓷只有像生产艺术品那样“精耕细作”,才是出路他认为,手工或半手工的生产方式完全适合我国劳动力丰富、资本投入少,同时又能生产个性化强、文化含量高的陶瓷艺术类文化产品这种生产方式,特别适用于缺乏资金但不缺乏智力的微小企业。
转于陶瓷商务信息网如今,平桂管理区有意将黄田镇的手工陶瓷行业进行保护性地开发、升级,配合贺州姑婆山、十八水、贺州温泉、玉石林等景区的旅游产品开发,向高档化、工艺化的手工陶瓷转变陶瓷行业可以利用这次产业升级的好时机,调整思路,从强调量的生产,到强调质的转变或许,这就是黄田镇手工陶瓷产业的明天
行业资讯分类很多,下面是其他类别的行业资讯 :